Love真爱 • Serve服侍 • Revive 新生
健康科普
Health Science Popularization
首页 > 健康科普 > 甲状腺
健康科普
惊!男人也会得乳腺癌!早期症状很隐蔽

家住绍兴,67岁的程先生(化名)平时生活规律,还经常和老伴一起去旅游。在大半年前,他早晨起床时,发现自己右侧T恤胸前部位藏有淡红色液体痕迹。


“不痛不痒,就没管它。”


但随着时间推移,溢液逐渐增多,每天早上起来时,发现痕迹范围越来越大,色泽也变深了。程先生在家人的催促下到医院就诊。最终B超检查和穿刺结果证实为乳腺癌,所幸发现及时,还可以通过手术和术后辅助化疗等综合治疗,目前复查结果良好。


直至出院,程先生还在疑惑:怎么我一个大男人也会得乳腺癌


图片

(周功力院长与程先生复查时合影)




01

男性也会得乳腺癌


男性乳腺癌并不多见,发病率仅占全部乳腺癌患者的1%,真可谓是“百里挑一”但是!罕见不代表没有!


由于大多男性对乳腺癌没有正确的认识,常常会将此疾病忽略。


事实上,在乳房疾病的患者中,男性比女性更危险!


图片

(《嫉妒的化身》剧照)





02

男性患乳腺癌的因素有哪些?


目前为止,男性乳腺癌发病因素尚不明晰,像女性乳腺癌的发病因素一样,乳腺癌的发病因素包括遗传因素、体内激素水平、环境因素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



(一)遗传因素

据数据显示,患有乳腺癌的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的基因突变率,如果男性有BRCA1/2基因突变,则建议从35岁开始进行乳房自我检查。



(二)体内激素水平

雌激素的作用增强或者雌、雄激素作用的不平衡,是男性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如男性乳房发育症、睾丸炎或附睾炎等都可能增加男性乳腺癌的风险。



(三)环境因素

有研究显示,暴露于电磁场环境或者夜间暴露于光线下是男性乳腺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且暴露的持续时间对男性乳腺癌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四)其他因素

肥胖、缺乏体育锻炼、酒精的摄入等。


来自CDC癌症预防和控制中心专家指出,男性乳腺癌患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与女性相比,男性对自身乳腺关注度不高,即使发现早期症状也不能及时就诊,容易延误病情,大约有50%的男性乳腺癌患者诊断时已经处于疾病的晚期。





03

如何才能发现自己是乳腺癌患者?


虽然,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构造有所差别,但大部分男性乳腺癌患者早期症状与女性相似,包括无痛的肿块、乳头溢血等。


然而,很多男性跨不过心里这道坎,觉得男性到乳腺科去看病,是件害羞事!


但如果在平时自检时发现有乳头溢液、胸部有肿块或者异常疼痛,一定要及时就诊。


图片


美国癌症协会列出了男性乳腺癌的体征和症状,提醒人们注意这些征兆:


1、胸部肿块或肿胀,通常(但并非总是)无痛;
2、胸部皮肤凹陷或起皱;
3、乳头内陷(向内转);
4、乳头或乳房皮肤发红或结垢;
5、乳头有溢出物;
6、胸部皮肤溃疡;
7、可触及的腋窝淋巴结肿大。




04

男性乳腺癌的预后怎么样?


男性乳腺癌的治疗与女性乳腺癌的治疗大致相同,早期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晚期以放化疗及内科治疗为主。


但男性乳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低于女性乳腺癌患者。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男性就医时疾病分期较晚和诊断时年龄较大所致。


男性乳房没有小叶及腺泡的发育,所以乳房体积要比女性小得多,但同时男性的乳腺组织也比较薄弱,一旦发生乳腺肿瘤,就很容易扩散,并快速蔓延到乳房的皮肤和肌肉组织,所以不少男性乳腺癌总是到了晚期才被发现,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男性乳腺癌早期发现和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尤为重要。


所以这里提醒男性朋友们,日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少喝酒,多锻炼,保持健康体型;少吃高脂肪、油炸食物,多吃低脂肪、高纤维素类食物;


(二)注重乳房自查,定期医院体检,发现上文中的乳腺癌征兆时及时就诊;


(三)如血缘近亲有乳腺癌家族史,最好及早咨询乳腺科医生,做好预防和筛查


对于大多数男性来说,乳房疾病容易被忽视,希望大家将男性乳腺癌的知识带给身边的男性朋友们,让更多男性了解乳腺健康问题!



科普 | 乳腺癌患者就必须放弃女性美的标志,才能延续生命吗?

乳腺癌是目前全球女性肿瘤相关的头号杀手,而乳腺切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或预防的手段。


但乳房对于女性来说不仅仅是单纯的哺乳器官,同时也是女性特征、形体美的集中体现,是女性美的「重要标志」。


那么是不是对于乳腺癌高风险的人群,或是乳腺癌患者,就必须放弃女性美的标志,才能延续生命吗?美丽与生命,对于这些女性真的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吗?


著名女星安吉丽娜・朱莉宣布,由于其本人携带有突变的BRCA1基因,具有极高的乳腺癌罹患风险(美国专家预测为87%),为了预防乳腺癌发生,她接受了预防性的双侧乳腺切除+假体重建手术。要谈朱莉的决定,首先要搞清楚BRCA1基因。


Q:什么是BRCA1? 它=乳腺癌吗?


正常的BRCA1只是一个控制DNA修复的基因,一旦突变,会大大增加携带者的乳腺癌和卵巢癌风险,从概率上说,携带有突变的BRCA1基因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为60%左右,是正常女性的5倍(正常女性为12%左右)。


虽然乳腺癌的预防与诊治已经进入了基因检测的时代,但基因检测只能给目标人群提供一个大致的概率估计,具体到个体,谁都无法准确预言。


以朱莉为例,她携带有突变的BRCA1基因,再加上其他一些易感因素,最后计算出患乳腺癌风险为87%,但她最终是否会得乳腺癌,什么时候得,是谁也无法预测的。


Q:那么对于高风险的女性,是否必须接受双乳切除呢?


双乳切除无疑是一个有效的降低风险的方法,但也是一个最激进的方法。其实有不少降低风险又留住美丽的方法,尤其在国内,绝大多数专家并不推荐通过双乳切除来降低乳腺癌风险的方法。


首先,最简单的,可以通过密切观察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BRCA1突变的女性,可以提早进行乳腺癌的筛查,从25-30岁即开始每年的乳腺癌影像学筛查。很多早期乳腺癌都能通过乳腺B超、钼靶、磁共振等发现,这些患者相当一部分能在治疗中保留乳房,并且得到长期生存。


其次,还可以通过药物进行预防。他莫昔芬是公认的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药物,既可以作为患病高风险的女性预防用药,也可以作为乳腺癌患者的治疗用药。


研究显示,口服他莫昔芬5年,可以有效降低49%的乳腺癌发病风险,而对于有乳腺不典型增生病史的女性,甚至可以降低86%的乳腺癌发病风险。


Q:对于预防,可以做到美丽与生命兼得。那么对于乳腺癌患者呢?


其实,对于不少乳腺癌患者,合适的手术方式以及治疗手段,同样可以使得美丽和生命一同延续。


首先,对于大部分早期乳腺癌患者,切除病灶及周围的部分乳腺就足够了,同时予以适当的乳腺整形来填补患处的乳腺凹陷,术后辅以放疗及合适的全身治疗,患者可以获得非常好的预后。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保留乳房的乳腺癌根治术,在治愈乳腺癌的同时,保留了患侧正常的乳腺,术后乳房形态变化不明显。


其次,部分患者由于肿块较大或是肿块多发等其他原因无法行保乳手术,则可以接受乳腺切除+重建手术。其切除过程与标准的乳腺癌根治术相同,只是在切除后同时施行了乳腺的重建手术。重建大体分为假体重建与自体重建。


假体重建类似于我们熟知的隆胸,即将硅胶植入胸肌后方,手术简单,创伤小;由于假体前方缺乏乳腺腺体的覆盖,仅留有肌肉、皮肤,因此形态与手感相对自体重建要差一些。


自体重建,即将自身的组织(如背阔肌、腹部肌皮瓣等)取下,充填自身的乳房缺损。取腹部肌皮瓣进行假体重建的手术操作复杂,历时长,但术后效果明显优于假体重建,形态与手感均令人满意,同时还兼具有缩腹的美容效果。


综上所述,面对乳腺癌,美丽与生命也并不是一对冤家。让我们共同努力,见证生命在美丽中延续。

科普 | 你应该知道的乳腺癌信号

在我国,女性乳腺癌是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首位,每年新发乳腺癌约30万,有着“女性第一杀手”的称号。其实,要做到乳腺癌早期发现并不难,只要平时细心一些,定期进行乳房的自我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到医院作进一步的检查确诊,就不会放过乳腺癌露出的蛛丝马迹。了解乳腺癌的信号,发现乳腺癌的信号,早期治疗战胜乳腺癌。


乳腺癌的信号有哪些呢?

1、乳房肿物:病人以乳内发现肿物诊治者占大多数。对成年女性乳内肿物应引起高度重视。乳腺癌肿块多为单个,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质地偏硬。但是肿物太小或者位置太深就很难触摸到,因此特定人群定期接受超声、钼靶等检查还是非常必要的。

2、乳房皮肤变化:乳房皮肤改变是乳腺癌侵犯皮肤的表现,乳房皮肤凹陷,橘皮样改变往往是乳腺的征兆,需要及时就诊。

3、乳头改变及乳头溢液:当乳腺癌位于乳头附近时或乳头后方时,患侧乳头常被牵拉甚至内陷,故两侧乳头高低不等;湿疹样癌则见乳头呈糜烂状,多有痂皮;乳头溢液可以是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当溢液呈棕色、血性往往提示乳腺病变,需要及时就诊。

微信图片_20200330154427.jpg

如何才能发现乳腺癌的信号呢?

学会乳房自检:

检查时间:乳房自我检查的最佳时间通常是月经来潮后第9~11天。因此时雌激素对乳腺的影响最小,乳腺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容易发现病变。

检查方法:美国癌症协会推荐的三种乳房自检方法

对镜自照法

首先面对镜子,两手叉腰,观察乳房的外形。然后再将双臂高举过头,仔细观察两侧乳房的形状、轮廓有无变化;乳房皮肤有无红肿、皮疹、浅静脉怒张、皮肤皱褶、橘皮样改变等异常;观察乳头是否在同一水平线上,是否有抬高、回缩、凹陷,有无异常分泌物自乳头溢出,乳晕颜色是否有改变。最后,放下两臂,双手叉腰,两肘努力向后,使胸部肌肉绷紧,观察两侧乳房是否等高、对称,乳头、乳晕和皮肤有无异常。

平卧触摸法:

首先取仰卧位,右臂高举过头,并在右肩下垫一小枕头,使右侧乳房变平。然后将左手四指并拢,用指端掌面检查乳房各部位是否有肿块或其他变化。检查方法有三种:一是顺时针环形检查法,即用四个手指从乳头部位开始环形地从内向外检查。二是垂直带状检查法,即用四手指指端自上而下检查整个乳房。三是楔形检查法,即用四手指指端从乳头向外呈放射状检查。然后用同样方法检查左侧乳房,并比较两侧乳房有何不同。最后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挤捏乳头,如有透明或血性分泌物应及时报告医生。

淋浴检查法:

淋浴时,因皮肤湿润更容易发现乳房问题。方法是用一手指指端掌面慢慢滑动,仔细检查乳房的各个部位及腋窝是否有肿块。

让我们珍视乳腺健康,重视乳腺癌早期检查,远离乳腺癌。

科普 | 乳腺癌爱找熬夜的你!

 微信图片_20200330154536.jpg

▲2018年全球不同癌症的新发病例 图据IARC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于12日发布了2018年最新全球癌症统计数据《全球癌症报告》,2018年主要癌症类型,肺癌、乳腺癌和结肠癌占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1/3。肺癌、乳腺癌和结肠癌,在癌症发病率的排行榜上排在前三,同时也上榜癌症死亡率的前五名(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五和第二)。女性癌症患者中,乳腺癌是最常见的癌症类型(24.2%,全球范围内1/4的女性新发癌症病例均为乳腺癌),乳腺癌还是女性癌症患者的头号杀手(15%)。


有专家指出:近年来乳腺癌发病数呈逐年增加,因此增加应有的保健意识,已是不容置疑。事实上在患得乳腺癌的因素中只有5%左右属于遗传因素,大部分诱病原因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所致。


微信图片_20200330154540.jpg

“等一下再睡吧!”“再来一局!”“还早着呢!”“少睡一会儿没关系的!”“再看一集!”


明明嘴里打着哈欠,心里却还是这么安慰自己。有多少人在临睡前是这样亢奋的?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熬到了后半夜。现在大家的生活节奏都很快,经常加班、熬夜,周末又要跟朋友们吃吃喝喝,一玩就又到了半夜,第二天又睡到午后,导致缺少睡眠,生活没有规律,作息混乱,并长期保持这样的不良习惯。


专家们认为,女性长期熬夜会对身体的伤害是非常大,这不仅会导致黑眼圈、眼袋、皮肤干燥、黑斑、青春都不、头痛、免疫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焦虑等表现。


微信图片_20200330154548.jpg


晚上的时间对女性来说真的是非常重要,因为晚上人体可产生能够阻止肿瘤形成和发展的褪黑素,长期熬夜则会导致褪黑素的产生较少。


褪黑素是什么?

褪黑素又称为褪黑激素/美拉酮宁/抑黑素/松果腺素,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

褪黑素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影响?其中有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抗击肿瘤。褪黑素对肿瘤和衰老都可能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它具有抗肿瘤作用,它更能和其他抗肿瘤药物或方法协同作战,可以明显地减轻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恶心、呕吐、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等毒副作用,延长病人的存活期,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乳腺癌高发的因素之一:熬夜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等部门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需要值夜班的职业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更高。此外还有研究表明,每周熬夜的2-3天的女性也同样易患乳腺癌。研究人员认为,夜间灯光会妨碍了褪黑素的生成。

对于『夜班人群』来说,明亮的灯光会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因此可能引起乳腺癌患病风险升高。因此,对于护士、空姐等需要『值夜班女性』来说,更是需要注意预防乳腺癌。


当然乳腺癌的风险因素有很多,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因素。先天因素我们改变不了,但是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可以自己养成的。不熬夜,积极的有氧运动和健康的饮食来降低患癌的风险。最有效方式还是定期检查,早预防,早发现。


【参考文献】

 林平贾《神奇的褪黑素》(1998)

《全球癌症报告》

【图片来源】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文所涉及内容仅代表一般性知识,如有相关症状出现请及时就诊并听取专科医生建议。

科普 | 乳腺囊性增生到乳腺癌,究竟有多远?

乳腺囊性增生病又称慢性囊性乳腺病、囊肿性脱皮性乳腺增生病、纤维囊性乳腺病等。与单纯性乳腺增生相比较,该病乳腺增生与不典型增生共存,存在恶变的危险。


国内资料一般认为本病有五种基本改变,即囊肿形成、导管上皮增生、中小导管乳头状瘤病、腺管性腺病(盲管性腺病)、上皮细胞大汗腺化生,只要找到其中3 种或主要病变中的2种,即可诊断为乳腺囊性增生病。


为何囊性增生会变成乳腺癌?

在详细了解乳腺囊性增生病和乳腺癌的关系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病例。

病例一:王某某,女,45岁,发现双乳肿块5年,患者曾于2年前第一次到医院就诊,当时完善乳腺钼靶及乳腺彩超,均考虑乳腺囊性增生病,后行穿刺活检,病检符合乳腺囊性增生病,医生建议手术切除肿块,但患者拒绝,之后一直未复诊。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乳房持续胀痛,到我院门诊复查乳腺彩超,提示左乳外上象限占位性病变,右乳囊性增生。之后进一步行穿刺活检,考虑乳腺癌,遂行左乳改良根治术,术后病检是左乳浸润性导管癌。

研究发现,乳腺囊性增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时与乳癌相混。那么,乳腺囊性增生为什么会转变成乳腺癌呢?

第一,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发生与女性激素关系密切,而乳腺癌与性激素的密切相关性也早已明确,例如卵巢去势可减弱乳腺癌的生长势能、动物实验雌激素可诱发乳腺上皮增殖等,均支持这一观点。理论上, 乳腺癌与囊性增生病,具有同一种重要的致病因子。

第二,近年对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发现,乳腺囊性增生与乳腺癌在ras,c-myc,c-erbB2癌基因和抗癌基因P58表达、细胞核DNA含量、细胞超微结构等方面均有相关的内在联系。

第三,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切除的乳腺癌标本,经常可见到纤维囊性乳腺病的变化,而且这种上皮的增生程度,比没有癌的一般人群严重;

回顾性研究,将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从前取过的活检标本重新检查, 发现其上皮呈旺盛的增生甚至非典型增生,而不是一般的增生形式;在不同的人群, 其乳腺癌与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的发生率呈平行关系, 具有乳癌家族史的人群, 其良性增生的发生率亦高。


离乳腺癌,究竟有多远?

有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是一般妇女的2-4 倍,10年随访乳腺癌发生率约5%,而临床也发现,囊性增生病高发年龄比乳腺癌早约10 年。

综合大量前瞻性研究结果, 支持“ 乳腺囊性增生病多在30 岁左右发病, 40 岁左右可有肿瘤趋向, 50岁左右可进展为癌”的观点。

虽然乳腺囊性增生病可能发展为乳腺癌,但是大家也不要过于担心,因为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病其实是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家族遗传;月经初潮早(<12岁),绝经迟(>55岁);未婚,未育,晚育,未哺乳;胸部接受过高剂量放射线的照射;长期服用外源性雌激素;绝经后肥胖;长期过量抽烟,酗酒,假体植入等。


如何避免转变为乳腺癌?

(1)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女性所以应控制体重在标准范围,而控制体重的科学方式是坚持运动和合理的膳食结构。每周坚持运动3-5天,每天20-30分钟,以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不吃霉变食物,不吃腌、熏、烤制品,低脂饮食。

(2)抽烟及酗酒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因此,应该戒烟、戒酒,同时尽量避免吸入二手烟。

(3)有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女性,应该注意自我检查,建议每月1次。方法为脱去上衣,在明亮的光线下,面对镜子。

(4)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避免长期劳累、精神紧张、过度悲伤等不良情绪,以免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雌激素分泌异常;提倡母乳喂养,尽量避免口服避孕药和激素类药物。

(5)对于发现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女性,应避免隆胸,建议每半年复查1次乳腺彩超,或每2年查1次钼靶,现在很多医院都有开设了专门的乳腺外科门诊,可以咨询专业医生,对于恶变风险较高的乳腺囊性增生病,可以手术切除干预。

其实我们不用谈癌色变,乳腺癌是可以预防的,但必须采取科学的、精准的早期筛查和体检方案,以及持续的专人管理,进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才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预防目标。

关爱乳房,关爱健康。每个女人都希望自己精彩绽放,而健康的身体才是我们的绽放之本。

如何进行自我检查


来源《若初,早安》科普漫画


来源《若初,早安》科普漫画


来源《若初,早安》科普漫画


来源《若初,早安》科普漫画

【参考文献】文章转载于医学界肿瘤频道